杭州之美,美在山水、美在文化。杭州素以风景美丽著称,绰约多姿,柔情似水,处处散发着迷人的风姿。而秀丽、温馨的景观氛围则孕育出优美动人的文化—爱情故事。
美丽的西湖,汹涌的钱塘江,巍峨的六和塔,不禁想起一个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许仙白娘子在断桥相识,梁山伯祝英台于万松书院结下三年同窗情谊,苏小小和阮郁、郁达夫与王映霞、史量才同沈秋水,徐志摩并陆小曼,他们或在杭州相识,或在杭州相知,或在杭州相守,留下千古佳话。其中尤以白蛇传和梁祝的爱情故事最为人回味喟叹。
峨眉山中,有条白蛇经过千年修炼成了美丽女子,名叫白素贞。一年清明时节,她和由青蛇修炼成人的侍女小青,同游杭州西湖。天下雨了。白素贞和小青在断桥搭乘西湖船,与同船回城的年轻药店倌许仙相识。船到涌金门,白素贞上岸故意借许仙的雨伞用。还伞时,她向许仙表明爱慕之情,和他结为夫妻,人称白娘子。
三生石畔诚信深
杭州西湖,三面云山,幽宁的林泉,深窈的洞壑,崔巍的岩峰,流传着大量优美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文人墨客的诗文赋咏。以那些名目繁多、内涵丰厚的奇峰怪石为例,天竺山一带的名声最大。早在中唐,杭州刺史白居易在职三年后恋恋不舍地离任时,将他对杭州百姓和杭州湖山的一片深情留下,随身只带上了两片天竺山石,作为他与湖山情缘永远的回忆。在《三年为刺史二首》诗的第二首中他咏道: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
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无独有偶,北宋杭州知州苏轼,也对天竺石情有独钟,他在三首七绝离别诗中记述道:
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
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
两位与杭州感情至深至诚的"老市长",不约而同地都在离别这方山水宝地时以诗篇咏赞天竺山石,可见,那里的石头,一定有与众不同之处。
天竺山,是西湖群山的"首领"(主峰),海拔412.5米,山体由泥盆系石英砂岩构成,它从西湖水域西南约5公里(直线距离)的群山中高耸而出。登山巅俯瞰远眺,但见层峦叠嶂如飞若舞,幽谷绿阴泼黛堆玉;西湖一镜天开,杭城楼宇林立;近挹翠浪,遥指青空;思悠悠,情悠悠。
古时候,杭州人也把灵隐寺西南到郎当岭一带的山岭总称为"天竺山",这是由于山北的谷地林间,分布有灵隐、韬光、三天竺等著名佛寺。中国佛教是由古印度东传后发展形成的,古印度旧称"天竺",有"佛国圣地"的意思,天竺山因此而得名。天竺山地处西湖之西,而位居中国之西的天竺国(古印度)佛教徒称之为"西天",所以,天竺山,也被称作"佛地"杭州西湖的"小西天"。
杭州俗话有"韬光观海,天竺看山"的说法。天竺山一带青山巍巍,溪涧潺潺,岩树繁绿,鸟鸣林幽;危崖深岫,古树老藤,竹林茶园,小桥人家,处处含诗情,物物有画意,展显的,是一卷人与自然相处相融、相得益彰的好画图。
天竺山由西南往东北延伸,结止于飞来峰。这座极富佛教神话传奇色彩的山峰,隔北涧潺潺流水,和灵隐寺相望。它的山体,和它西南相连的莲花峰的山体,都由石炭系石灰岩构成,这和它们周围地质构造属砂岩的群山迥然不同,独特风貌,每每引发人们的神奇遐想。
飞来峰上,巉岩磊落,怪石峥嵘,岩溶地貌造型或似矫龙,或似奔象,或似卧虎,或似惊猿,犹如一座鬼斧神工造就的石质动物大观园。岩骨暴露,峰棱如削,再加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只有用"天开图画"这个词语才能概括这里的神韵。相传,东晋古刹灵隐寺的开山祖师慧理自天竺(古印度)东传佛法来到杭州,初见此峰便失声惊问道:"天竺灵鹫峰,什么时候竟然飞来此地啦?"从此,"飞来峰"名扬西湖。
飞来峰西南,有一座山姿、岩貌可与之相媲美的奇峰相倚相连,它就是莲花峰。莲花峰的得名,缘自山上有一巨石,峭壁耸立,顶部呈现出四散的辐射状,犹如一朵盛开的千瓣莲花,早在宋代,就有诗人咏赞它是"巨石如芙蕖,天然非雕饰"。
莲花峰下的山石,形姿俊美,晶莹清润,嵌空玲珑,与飞来峰相比又别具神韵。如今,因为山上的树木生长茂盛,有些石景不太容易寻觅了,但山南麓靠近下天竺寺的一大片岩群峰林,却依然峥嵘纷呈。名传大江南北并为无数热恋中的情男缘女所不远千里前来寻访的三生石,就在这片岩群峰林之中。
三生石,由唐代李源与僧人圆泽之间重友情、讲信义的传奇故事而得名。这是一块高大峭拔的石灰岩石,石体巉岩如削,正面镌刻"三生石"以及记文、诗篇等文字,三生石的周围,另有岩石高下散落,形成石林景致,可以寻读到元、明以来一批摩崖题刻。
据宋人《太平广记》收载的故事讲,唐朝时候,洛阳文人李源和僧人圆泽成了好朋友。有一年,他俩同游峨眉山,船到南浦(在今武汉市南),圆泽忽见一妇女负瓮汲水,顿时怏怏不乐,即与李源告辞。李源惊问其故,圆泽指着汲水妇人说:"此妇已孕三年,我不来,故不得分娩。今既见,不可逃脱了!生儿三日沐浴时,愿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当与公重逢于杭州。"言罢,竟圆寂而逝。李源既悲且疑,三日后往妇人家探视,果已育儿,且婴儿一见李源,果然展眉露出笑容。
十三年后,李源信守诺言,专程来杭州践约。在一个月白风清之夜,他徘徊踯躅于莲花峰下巨石之旁,期待着与圆泽重逢。正在神思恍惚之际,忽有牧童骑斑牛,缓缓来到眼前,口上唱竹枝歌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临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李源听得歌词,上前欲诉别来思情。那牧童一见就说:"李公真信士也!"接着又唱一首竹枝歌:"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唱毕,也不答话,策牛奔入烟霭月色之中,不知所终。
从此后,"三生石"的名称和故事,就传扬开来,历代有文人拿来做诗料、编传奇、撰戏本。后来,更被引申、衍化,成为男女情侣们乐意前来寻访、留影、信誓旦旦、重温旧梦的神圣之地了。
在中国,石头很早就和情缘联系在一起,拿汉语中和爱情相关的成语来说,就有海枯石烂、坚如磐石,等等。又比如,各地流传的许多爱情主题的民间故事,也往往会和石头发生关联,最出名的,大概要数长江三峡之一巫峡的"神女峰"了。此外,著名的还有浙江雁荡山的夫妻峰、湖南张家界的"千里相会"。这些奇石,都因为外观造型地貌酷似情侣而令人叹为观止。西湖天竺山间的三生石,却是以它那独特的情缘故事和内蕴而为人称道与寻访的。
三生石所在之地,既是山林景胜迷人的风景区,又是有好几座千年古刹的香火极盛的佛地。年轻的情侣乃至夫妻,当你们在灵隐、三天竺这些大寺庙领略了佛教造像的庄严、慈悲和佛教文化的精深、辉煌之后,不妨再去三生石畔,读一读镌刻在这块被赋予特殊内涵的巨石上的七言诗: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临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一对朋友,尚且有情缘如此之深长、如此之诚信,作为情侣,作为夫妻,不是更应当、更需要缔结这"三生石上缘"吗?!恩,恩,尽快吧 。
一曲《梁祝》旷世情
在中国,凡对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感兴趣的人,不会不欣赏小提琴协奏曲的魅力,也决不会对中国人创作的最成功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感到陌生。
1954年,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傅全香主演的越剧戏曲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摄制成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彩色电影。同年5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周总理指示,在中国代表团新闻处举行的电影招待会上,放映这部电影。招待会请柬上写道: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久,青年作曲家何占豪、陈钢,以越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和主题音乐为素材,创作谱写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优美多情的旋律,响遍全世界。
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改革开放之初古今中外一切优秀音乐作品重返乐坛、重逢乐友的标志,《梁祝》曾由电台及其他大众传播媒体和一流的交响乐团屡屡播出和演奏。一个古老的爱情神话随之复苏了。当越剧戏曲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电视和电影院重新上映的时候,多少观众竞相观看那一幕幕动人的场景,重哼那一支支熟悉的唱段。永恒的话题,毕竟是永恒的。艺术讴歌爱情,戏迷钟爱《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身影,"回"到了西湖山水园林,"回"到了杭州城里城外。到21世纪,更有一片"梁祝热",涌动于湖光山色之间。发人无限幽思和遐想的"梁祝之路",伸展到众人眼前。这条路,就是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和场景,加上自己的美好想象与寄托、推演而衍生出来并成为许许多多情缘中人乐意寻访的一条"爱情之路"。
草桥结拜会有缘
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的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各自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为"兄弟"。这"草桥",指的是草桥亭。
杭州古有十城门。东城五门中的望江门,宋时建,名新门,元末城墙改筑后名永昌门,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今名。望江门又名草桥门,因为城门东面的城河上有一座"草桥",桥堍,为当年运送草料舟船的停泊、卸载地,故名。桥旁,建有草桥亭。
梁、祝到杭州,为何偏偏会在"草桥结拜"呢?这大概是因为,他俩的家在钱塘江南岸越州地界(今浙江绍兴),一个家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另一个家在会稽的邻县上虞。他们北上杭州,主要走水路,然后渡过钱塘江,在杭州城东上岸。草桥门,是他们进城的必经之途。--对不起,这是根据越剧《梁祝》剧情作出的"分析"。
戏曲剧本,属"假语村言",原是当不得真的。然而,如果我们摘去历史学家"考证"的眼镜,带上神话传说"想象"的眼光,采取姑妄言之和姑妄听之的"旅游"态度,那就很有一番神侃或者"戏说"了。《梁祝》本来就是一出戏,但却是一出被人们与英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世界级名剧等而视之的好戏,值得看,值得说,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一条"梁祝之路",更值得走、值得游。
书院犹闻论诗声
同样,根据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情推演,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应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的前身,为佛门的报国寺,它地处西湖南面,在凤凰山北坡万松岭路中段的山林深处,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寺内有舞凤轩、万菊轩、浣云池、铜井。
史载,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浙江右参政周木以报国寺和尚行为不检为由,废寺驱僧,在原寺址取旧材,改建为万松书院。
书院建成后,延聘衢州南孔传人孔绩(孔子58代孙)掌管祭祀事宜。其后书院曾几次重修、扩建。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万松(敷文)书院遗址高踞岭巅,左江右湖,山野明秀;四周林木葱茏,岩壑嵚崎磊落,明清以来题刻历历可睹。而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传奇故事中,梁兄与英台在省城攻读的学府,照剧情推论,正是在这凤凰山北万松岭上。从此,民间一致视这里为梁祝同窗共读之地。
这里实在是读书的好去处、说诗的最佳地。那么,何不想象一下呢:梁兄与英台,朝暮相随,花前月下,从屈原的《离骚》、《九歌》,说到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从白香山的"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评及苏东坡的"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和"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那该会如何的意气风发、酣畅淋漓、妙语连珠啊!当然,《浣云池》和《题万菊轩》两首小诗,也会被谈论到的。此情此境,又该是充盈着何等的高谈阔论、轻舞飞扬!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曾经常年诗书之声不绝于耳的万松(敷文)书院,仿原有格局重建一新。山风起处,林涛喧耳;闲云来时,诗韵动情。难道,您不想去步山间石阶而上,去拾听几声梁山伯与祝英台谈诗论文的余音?
苏小小情魂伴西冷
在古老的中国南朝乐府民歌中,有一首《钱塘苏小歌》这样唱道: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短短四句歌词,为杭州山水,留下了一处令人无限感怀的情缘名胜,它就是西湖北岸西泠桥头的苏小小墓和苏小小墓亭。
西泠桥,又名“西林”、“西陵”,始建年代已经难以考查,元朝初年诗人董嗣杲赋咏这座桥的诗注,说它所在位置为古时候的"西村唤渡处"。从南宋人在诗词中有赋咏来看,那时候,这个古老的渡口已经建起了一座大型拱桥,横跨于葛岭和孤山之间。如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就曾夫子自道:"牟阳老人有词云:'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盖纪实也。岁月不居,人世变迁。西泠桥的外观形制,已经历过一番又一番变化,南宋时的桥姿如何,如今我们只能从前人诗文中去猜测揣度,不免云里雾里;明末清初留传至今的一批西湖风景版画中,倒是有她的倩影,但是也只能见到大概的轮廓;惟有世纪之初的老照片,为我们提供了流逝的时光镌刻在古桥上的痕迹。1914年和1921年,西泠桥两次重修--此前,桥顶有桥门,桥面设石阶;此后,桥门被拆除,桥面成平坡。桥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嬗递--孤山曾被南宋和清两朝的皇帝们择为建造香火庙和行宫之地,是守卫森严的禁苑,缘此,清代孤山东西两头的断桥和西泠桥,均曾设有桥门,昼启夜闭,为的是高枕无忧。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禁苑向公众开放,桥门的职责,历史性地终结了。同样,后来桥面石阶改成平坡,是因为湖上开始有了汽车交通。
西泠桥,既是西湖上连接北山与孤山的重要桥梁,也是西湖水域北缘点景和聚景的标志性建筑。高高隆起的桥影,倒映湖面,风姿绰约。桥头伫立,东看,北里湖碧波如镜,湖岸树色蔚秀,楼台亭阁历历如画。葛岭、宝石山逶迤至尽头处,俏然而立的保俶塔,犹如佳人蓦然回眸,脉脉含情;西眺,波光云影里,苏堤像一道碧玉带向南延伸,更远处,山峦一字儿排向苍茫晴空中。游人的心神,顿时不可阻挡地被引向烟波与云山深处。难怪,明末才情独特的画家李流芳在《西湖卧游图题跋·西泠桥》一则中,大发感叹说:"西泠桥树色,真使人可念,桥亦自有古色。"2001年一个冰爽的秋夜,一台由名模们出演的杭派女装大型展示,出人意表地,将西泠桥选作了T台。随着一个个时装女模特走上桥面,五彩缤纷的灯光和婀娜多姿的身影令人眼花缭乱,激起了一阵高似一阵的喝彩和掌声。T台和时尚,扮靓了古桥,激活了山水;古桥和水山,拓展了T台,深化了时尚。
西泠桥,由于同苏小小事迹传说的关系,便有了"西湖第一情人桥"的美称。古桥,亭姿,柳岸,远山,塔影,还有那些融进了悠扬回旋的笛曲,从往古岁月的那一头,一直吹响到时序与世事依然不断翻新的今天、明天。
上一篇:宗教文化
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钱塘区河庄街道江东村 - 未来乡村
以“智慧漫居 田城江东”为主题,推进文明实践站、直河滨溪景观带、美丽江东印象区、沙地风情体验区、智慧文化创客区及田园观光休闲区建设,带动了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童氏宗祠
大洋镇地处建德东南部,是建德红色革命的根据地、建德党史的摇篮、浙西地区重要的红色革命发祥地之一。......
杭州卷鸡
所谓的“卷鸡”并不是真正的卷鸡,而是用笋干撕成丝,用腐皮包卷,再切成“卷鸡”段。杭州卷鸡非常讲究做法,先用旺火热油炸至金黄色捞出。锅内留油少许,将笋片、香菇片略......
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美图
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杭州西郊临安市青山镇,距杭州38公里,为大型人工湖,水域面积10平方公里,积天目之水形成的青山湖像一块碧玉镶在群山苍翠之中,北湖更有100万平方米国内罕见的水上森林,是20世纪60年代从...
景行古桥
景行古桥又名“金行桥”,原杨公堤六桥之一,始建于明代,现桥为清代重建,是杨公堤诸桥中唯一尚存的古桥。该桥系单孔石拱桥,长约6米,宽2.5米,东侧桥眉石镌刻“金行桥”三字......
西溪湿地非诚勿扰拍摄点风景美图
......
千岛湖绿道
千岛湖,素有“天下第一秀水”之称。无论乘船在岛屿间穿行,还是享受湖畔吹风的风情,或是去周边探访古村落,还是骑自行车沿湖兜风,千岛湖都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满足和体验。......
文澜阁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
赵公堤
赵公堤又名小新堤。南宋淳祐二年(1242),临安知府赵与 (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兼知临安达十一年之久,颇有政绩)自苏堤东浦桥畔至曲院......
杭州民间故事传说《华家池》
早先,杭州庆春门外是一片荒芜的官地。那时,当朝的华太师,派了他的管家臭鼻头来到杭州,叫他骑马绕着荒地跑了一圈,绕在这圈子里面的一大片荒地,就都算是华家的了。于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