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慈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南岸,雷峰塔对面的南屏山上。南屏山发自天目,千里蜿蜒而东,苏轼称之为"龙飞凤舞,萃于临安"。南屏山峰峦耸秀,怪石玲珑,峻壁横披,宛如屏障。...
净慈寺简介
净慈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南岸,雷峰塔对面的南屏山上。南屏山发自天目,千里蜿蜒而东,苏轼称之为"龙飞凤舞,萃于临安"。南屏山峰峦耸秀,怪石玲珑,峻壁横披,宛如屏障。凌空而中峙者为慧日峰,峰下古寺,即净慈禅寺。《净慈寺志》描绘该寺是"凭山为基,雷峰隐其寺,南屏拥其后,据全湖之胜"。 净慈禅寺始创于后周显德元年,号“慧日永明院”,宋太宗改“寿宁禅院”,南宋绍兴间改“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南宋嘉定间,品第江南诸寺,净慈禅寺为禅院五山之一。后经元、明两代,屡有毁建,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皆多加重视。近现代因时局变迁,净慈禅寺一度甚为凋零。改革开放之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实,寺院逐步得到恢复。2006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期间,佛螺髻发舍利供奉法会于寺内隆重举行。
自吴越国建寺以来,历代高僧辈出、祖师传承有序,凡历住持百余代,接法于历任住持、并被记录流传后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法嗣接近三百位。且净慈禅寺历代高僧于佛法、文学造诣颇高,文人墨客由此多有往来。北宋文人苏东坡与寺僧老谦结下的深厚茶谊,开启了净慈禅寺与杭州文士的千年茶缘。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寓居净慈禅寺,期间逢好友林子方来访,作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流传至今。明代亦有大儒王阳明往来杭州期间数次居于净慈禅寺。
净慈禅寺内古木林立,遗迹众多。有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 济公运木的“运木古井”,莲池大师首开放生之风的“放生池”,康熙皇帝御制重修净慈寺碑文的“御碑亭”,乾隆皇帝御制并御赐的“乾隆帝御笔书写净慈寺方丈咏古碑碑额”,供奉南宋道济禅师的“济公殿”,南宋时石田法熏禅师以禅杖叩地开凿的“双井”,供奉永明延寿大师舍利的“永明塔院”,重修于晚清的“如净禅师塔”等等。
净慈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南岸,雷峰塔对面,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中国著名寺院之一。因为寺内钟声洪亮,所以"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该寺在浙江杭州的南屏山慧日峰下,是公元954年五代吴越国钱弘俶为高僧永明禅师而建,原名永明禅院;南宋时改称净慈寺,并建造了五百罗汉堂。
净慈寺,屡毁屡建,寺宇、山门、钟楼、后殿、运木古井和济公殿,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大雄宝殿单层重檐,黄色琉璃瓦脊,更显庄严宏传。特别是一口重达一百多公斤的新铸铜钟,铸有赵朴初等人书写的《妙法莲华经》,计六点八万字,每日黄昏,悠扬的钟声在暮色苍茫的西湖上空荡,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思。
净慈寺主要景点
净慈寺依山而建,背靠翠峦,面对碧波,梵宇层叠,宏伟庄严。古时寺后山坡有莲花洞、少林岩,右为石佛洞,东南有欢喜岩。莲花洞无顶,片片石芽从坡地升起,蔚成巨型石莲。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称:"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志书所载开山祖永明延寿每晚上山坐禅称念“阿弥陀净慈寺佛",即在莲花洞。相传因永明大师在此吟诵《莲花经》,上天仙女来此散花,故名莲花洞,又名雨花台。明代司礼太监孙隆曾在崖上镌刻"花雨缤纷"题字,惜已漫漶难见。洞前旧有"居然亭",取意于明代绍兴太守洪玉方诗句:"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白"。此处历来是文人墨客观景吟诵的胜地。清时古亭废圮成为竹园。莲花洞上有奇岩隆起,摩崖上镌刻有"少林"两字,故称少林岩。相传南宋高僧少林妙崧禅师于嘉定年间住持净慈寺时常在此坐禅入定。莲花洞右有石佛洞,平地两石屹立形如佛龛,内镌有石佛三尊。左壁有明代浙江总督胡宗宪题刻"寰中天室"四字,右壁亦有摩崖题刻,为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所镌,字迹已模糊难辨。石佛洞东南有两石相对称"欢喜岩"。古时曾镌有三佛,现已不存。此处石景袁宏道称之为"净慈之绝胜处”。
南屏山
南屏山钟灵毓秀,净慈寺香烟氤氲,为历代文人向往之处。不少士大夫为避世出尘,常来该寺谈禅吟咏,成为古代杭城文风。还有不少人来此筑室隐居,读书撰文。如元代的莫维贤在寺旁建“南屏别墅”,明代的孙一元筑室高士坞,柴绍炳辟“南屏书屋”;黄汝亨在雷峰塔旁建“寓林”,常常高朋满座;著名文学家袁宏道曾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长期寓居净慈寺。清时,南屏常有诗社雅集,也有诗僧参加,此为南屏古文化之一大特色。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宋时画家绘西湖湖山四时景色,最奇者有十,(即后人称“西湖十景”),其中即有“南屏晚钟”。寺内有古钟初动,山谷皆应,因山高穴多,湖面空旷,故其声远扬,响入云霄。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住持夷简修葺寺宇重建钟楼时,以旧钟较小,曾积铜二万余斤重铸大钟,“高悬扬声,响彻湖上”。按《百丈法规、法器章》称:“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即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味“。
南屏晚钟
在净慈寺门右边有一座“南屏晚钟”碑亭,杭州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就是这里叩响的。净慈寺的钟声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明朝诗人张岱“夜气滃南屏,轻风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的诗句就已把净慈寺钟声的美妙写得出神入境了。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一1398年),铸了一口重约两万斤的巨钟,每日傍晚,夕阳西下,暝色苍茫,钟声在群山碧空中回荡,响彻云霄。由于南屏山空穴怪石较多,钟声经石穴回荡互激,钟声传播到十多里外。相传康熙皇帝以目品西湖十景,均广建庭阁,也在净慈寺寺门外建一碑亭,上刻“南屏晚钟”四字。而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钟最享盛名。可惜在清朝末年,铜钟在战乱中消失,钟声沉寂。
直到1984年10月,净慈寺在日本佛教界的相助下,重铸铜钟。1986年11月21日,中日佛教界人士400多人欢聚净慈寺,举行了隆重的大梵钟落成法会,108记雄浑有力的钟声回荡在西湖上空,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重新鸣起,为祖国美丽的山湖壮色增辉。这口铜钟悬挂在净慈寺重建的二层三檐的钟楼内,高3.6米,直径2.3米,重一万公斤。造型古朴,外面铸有《大乘妙法莲华经》,6.8万余字,铸造精致,每敲一下,余音达2分钟之久,余音袅袅,十分浑重动听。
雷峰古塔
寺前有雷峰古塔,建于南屏支脉夕照山,古时有雷姓居此,故称雷峰,吴越王妃黄氏建塔于此,每当夕阳西坠,塔影横空,自成一景。故宋代诗人林逋有“夕照前村见”之句,康熙玄烨、乾隆弘历均题名“雷峰西照”,后人仍复原名为“雷峰夕照”。该塔被毁前原为重檐飞栋,窗户洞达。由此,“南屏晚钟”,“雷峰夕照”,成为净慈寺两大胜景,又为名刹增辉。“南山净慈,北山灵隐”,为东南两大名刹,古人称:“两峰胜概山僧得,好为南屏一写图”。历代题咏作画的难以计数。 净慈寺由五代吴越王创建。由于四代钱王代代崇佛,故净慈寺前后左右佛刹林立,成为杭城最大的寺院群。在雷峰塔下有塔院小昭庆寺,塔西有惠昭寺,峰北有瑞相院(即宝相寺),寺西有善庆寺(即兴教寺),并有弥陀寺、显应寺、天王寺、安吴寺、法性寺、广教寺、空律寺等环列。晨钟暮鼓,梵呗相闻;故时人称南屏山为“佛国山”。
净慈寺传说
净慈寺,周显德元年钱王俶建,号慧日永明院,迎衢州道潜禅师居之。潜尝欲向王求金铸十八阿罗汉,未白也。王忽夜梦十八巨人随行。翌日,道潜以请,王异而许之,始作罗汉堂。宋建隆初,禅师延寿以佛祖大意,经纶正宗,撰《宗镜录》一百卷,遂作宗镜堂。熙宁中,郡守陈襄延僧宗本居之。岁旱,湖水尽涸。寺西隅甘泉出,有金色鳗鱼游焉,因凿井,寺僧千余人饮之不竭,名曰圆照井。南渡时,毁而复建,僧道容鸠工五岁始成。塑五百阿罗汉,以田字殿贮之。绍兴九年,改赐净慈报恩光化寺额。复毁。孝宗时,一僧募缘修殿,日餍酒肉而返,寺僧问其所募钱几何,曰:“尽饱腹中矣。”募化三年,簿上布施金钱,一一开载明白。一日,大喊街头曰:“吾造殿矣。”复置酒肴,大醉市中,揠喉大呕,撒地皆成黄金,众缘自是毕集,而寺遂落成。僧名济颠。识者曰:“是即永明后身也。”嘉泰间,复毁,再建于嘉定三年。寺故闳大,甲于湖山。翰林程珌记之,有“湿红映地,飞翠侵霄,檐转鸾翎,阶排雁齿。星垂珠网,宝殿洞乎琉璃;日耀璇题,金椽耸乎玳瑁”之语。时宰官建议,以京辅佛寺推次甲乙,尊表五山,为诸刹纲领,而净慈与焉。先是,寺僧艰汲,担水湖滨。绍定四年,僧法薰以锡杖扣殿前地,出泉二派,鍫为双井,水得无缺。淳佑十年,建千佛阁,理宗书“华严法界正偏知阁”八字赐之。元季,湖寺尽毁,而兹寺独存。明洪武间毁,僧法净重建。正统间复毁,僧宗妙复建。万历二十年,司礼监孙隆重修,铸铁鼎,葺钟楼,构井亭,架掉楔。永乐间,建文帝隐遁于此,寺中有其遗像,状貌魁伟,迥异常人。
净慈寺毁建概况
净慈寺自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首建到清代,于南宋最盛,规模恢宏,经历近千年,屡毁屡建,难以计数。概述如下:
金刚殿
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中龛弥勒佛铜像,后绘书驮像,左右两壁绘“灵山”、“净土”两法会,塑金刚神二尊。该殿于南宋绍兴初毁,九年(1139年)由宋高宗下旨重建;未几又毁,由宋孝宗赐金复建;嘉泰四年(1204年)又毁,曾由寺僧道济等化募重建,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宁宗下旨令住持妙崧复建。咸淳间又由住持文宝修复。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又毁,宣德七年(1432年)由住持觉庵宗妙重建。
大雄宝殿
即净慈寺正殿,高十三丈,中供奉大如来像三尊,该殿也于后周显德元年首建。南宋绍兴初被毁,由道容奉召来净慈寺重建。未几又毁,隆兴年间,宋孝宗赐金重建并增建“慧日阁”,御书阁额。嘉泰四年(1204年)再毁,曾由寺僧道济等化募重建,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由宋宁宗敕住持妙崧重建。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毁,由住持至慧重建。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住持夷简曾修葺寺宇,重建钟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二月毁,住持祖芳道联向士绅募化集资开始重建,经希古师颐等历代住持连续修建,直至永乐八年(1410年)才完成。永乐十四年(1416年)由杭城缙绅资助整修。至宣德五年(1430年),大殿又毁,由觉庵宗妙募化重建,四年落成。正统二年(1437年)时,寺内原有永明室、毗卢阁、圆照楼、丛玉轩、一湖轩等均毁圮,当时寺内发现有重数千斤铁锅,上刻“梁贞明二年铸”,为公元916年遗物,由其他寺庙移此。成化二十年(1484年)、弘治十年(1497年)先后由住持古渊智源、用仁文怀等陆续整修。寺前两座重檐三门石坊亦建于成化年间。
千佛阁
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增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千佛阁废圮,于七十多年后的天启四年(1624年),才由住持西宗静方修复。
此外,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住持夷简以旧钟过小,乃募化聚铜二万斤,铸巨钟悬钟楼,楼高十余丈。明天顺四年(1460年)明英宗赐帑建禅堂,以接待云水僧人。弘治十三年(1500年)春,明孝宗以屡见灾害,特拨发内帑散发全国各名山,净慈寺得黄金二百两,由住持文怀修葺天王殿、罗汉殿等。
万历二十年(1592年),司礼监孙隆在净慈寺“铸铁鼎,葺钟楼,构井亭,架棹楔(棹楔即牌坊之类),将原有寺旁石坊迁建于万工池左右,左题“湖南佛国”,右题“震旦灵山”。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由寺僧修建下庑。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住持翠峰在疏浚万工池时于池底发现有“井”字形巨木,形如门坊,中悬铁牌,刻有“吴越王妃孙氏所建之塔”。既然雷峰塔由吴越王妃黄氏所建,铁牌所指当另有他塔。
明代末年,各代住持僧曾多次修建宗镜堂、永明塔、圆照楼、浚万工池、葺罗汉殿,以示对净慈寺先祖延寿,圆照的崇敬。
清顺治时,该寺曾由僧人正岩修缮;继由住持般舟等先后建祖师殿、应真殿。特别是康、乾两朝,净慈寺曾多次重建修葺。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浙江督抚倡议重建,重建后的大殿高十三丈,“飞檐鸱尾,藻井虹梁,结构庄严,气象宏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净慈寺重修并塑三尊大佛如来,“素螺绀目,趺坐宝莲,迦叶阿难侍立左右,梵王、帝释旁列其前,并有十地菩萨,十八诸天,北壁为普陀大士蹑鳌首翔立巨浪之中”。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寺毁,钟楼、罗汉殿及庑廊等尽成灰烬,惟大殿无恙,住持僧溥溢于康熙南巡时至嘉兴接驾,奏明寺院被毁经过。康熙帝派皇太子至寺踏勘后召见江南织造孙文成说:“南屏晚钟烧了,岂不少了一景”,并命他就地募化“造寺铸钟”。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玄烨再临该寺,又拨内帑重建禅寺,他还亲制碑文勒石,至四十九年(1710年)竣工,再现“层楼绀殿,壮丽湖山”。雍正八年(1730年)浙江总督李卫重修净慈寺山门和“湖南佛国”、“震旦灵山”东西石坊。雍正十二年(1734年)和乾隆十年(1745年)寺僧两度奉旨修葺寺宇并有御制碑文勒石。乾隆五十年(1785年)时,还从江苏寺庙移来鎏金塔两座,塔身七层,塔高丈许,分置大殿左右。前次寺毁,大殿独存,但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殿柱霉蛀,屋宇破败,住持际珍恳请浙江巡抚等官员和浙人解囊相助,整修大殿,于嘉庆三年(1798年)四月竣工,并由梁同书挥毫书写修寺记文立于大殿。
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五年(1840-1845年),曾由中丞乌敬斋重修大殿。时值皇太后七址寿辰,杭城绅商在该寺设坛“祝釐”。咸丰十年、十一年(1860-1861年),太平军两次攻城,曾将净慈寺作为屯兵之所,并将罗汉像搬上馒头山,手执旗帜,以为疑兵,遭到严重破坏(《浙江百年大事记》)。志书称:“咸丰之季毁于兵火,鞠为荆墟”。后由僧人慧曙结茅清理,由于寺产被侵占,经十余年苦行才清理就绪。继由圣因寺僧人雪舟迁往净慈,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起历时十年先后修建观音殿、功德堂、仰仞堂、天王殿、宏法堂以及寮舍等。俞樾称该寺“因山为屋,高高下下,具有画意”。僧人允中、鸿定先后接住该寺又重修济祖殿,重凿运木古井,增建云水堂。
运木井
旧名神运井,据《净慈寺志》,周显德初,香积厨内建有神运井,泉极甘冽,广纵约二丈余,内外引汲不竭。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由寺僧道济重建。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又由清杰修浚。圆照井于原罗汉殿后,宋熙宁六年(1073年)大旱,湖井皆涸,由住持圆照开凿原有井泉,名圆照井,传说有金色鳗鱼浮现,将鱼别甃方池于净慈寺之傍,放生其间,称金鳗池,殿前原有双井,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由住持石田法熏以杖叩殿前使凿双井,大出泉水以给众僧(《净慈寺旧志》一卷)。
长廊
旧志载,长廊一百三十楹,从寺两庑,自山门绕至毗卢阁左右相通。周显德元年(954年)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于壁,极为壮观,为海内所仅有。已毁。
宗镜堂
原于寺之毗庐阁后,即演法堂。宋建隆初,永明延寿著《宗镜录》百卷,集贤首、慈恩、天台三宗之旨,融贯禅宗心法。惠洪《宗镜堂纪略》称:“此书初出,其传甚远,异国群长读之皆望风称弟子,学者航海而至,受法而去者不可胜数”。为纪念著《宗镜录》,该寺专设宗镜堂,现于寺之东侧专设永明塔院。原有延寿舍利塔院建于北宋开宝八年(975年),由钱弘俶树亭志,宋太宗赐额,陈瓘撰碑铭,后因迁流患灭,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由大壑禅师重建,宗镜堂后额仍用宋太宗御书“寿宁”,由董其昌题名,吴方伯撰铭,钱塘令聂心汤志记“永明是弥陀化身也”。边有普同塔七座。附净慈寺原布局图。
据《西湖新志》:该寺于民国五年(1916年)重建大殿,七年修寿松堂,八年创立念佛堂,以实行“禅净双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十月十日大火毁济公殿、运木古井;次年寺前修马路,碑亭由万工池旁移至山门前。 建国以后,净慈寺于1950年开始多次进行修缮;1955年曾全面整修,前、中、后三大殿焕然一新,并在殿西建济祖殿,在山门前建“南屏晚钟”碑亭。“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宇一度被占用,有的损毁。1982年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将寺庙移交杭州市佛教协会,重新修建,先后整修藏经阁、戒堂、后大殿,于1986年重建天王殿、御碑亭、运木井(亭)、钟楼、寮房等。正在续建济公殿、永明殿等。
1988年8月,佛教协会研究决定由雪相出任方丈,1989年大雄宝殿整修一新、殿内供奉六十吨铜铸毗卢遮那(即法身佛)、且一叶一佛配以千佛莲座。同年成立寺庙管理委员会。净慈寺被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
净慈寺旅游交通
公交:乘坐 12/K12路, 在 丝绸博物馆站 下车 乘坐 K102路, 在 万松岭站 下车 乘坐 514/K514路区间(或 K504路), 在 净寺站 下车 乘坐 822/K822路, 在净寺站下车
自驾:杭州市
1. 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行驶40米,右转进入环城北路
2. 沿环城北路行驶120米,左转
3. 行驶30米,直行进入环城西路
4. 沿环城西路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西湖隧道
5. 沿西湖隧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南山路
6. 沿南山路行驶2.5公里,左转
7. 行驶360米,右前方转弯
8. 行驶250米,右转
9. 行驶17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净慈寺素斋馆
净慈寺历史沿革
净慈寺近城临湖,踞南山之胜。宋时为其鼎盛时期,人文荟萃,儒释交融,与灵隐寺相埒。南宋时被评为江南禅院“五山”之一。
净慈寺始建于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由五代吴越国忠懿王钱弘俶创建,至今已历千余年,初名“慧日永明院”。
两宋时,寺院臻于鼎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敕改“净慈禅寺”;南宋绍兴九年(1139),又改称“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嘉定年间,朝廷品定江南诸寺而敕定禅宗“五山十刹”,净慈寺以“闳胜甲于湖山”而名列“五山”之一。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石田法薰凿双井于殿前。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理宗命建千佛阁,并御书“华严法界正遍知阁”,之后规模与灵隐寺相仿,“南有净慈,北有灵隐”即由此而出。明、清以后屡有毁建。
北宋时期
北宋时,净慈寺名僧接踵,大德辈出,有的成为佛教禅宗一代宗师。宋初有“两寿”,即延寿和洪寿,均师法于德韶,兴教于南屏,其佛学教观盛行于当时。继“两寿”之后,又有圆照宗本和大通善本相继住持净慈寺,世称之为“大小本”。他们都曾遍访名山,弘扬禅宗佛法,而且都先后成为北宋京都开封的高僧。宋神宗曾赞圆照宗本为“真福慧僧”、“僧中宝”,要他“方兴禅宗,宜善开导”。大通善本为汉董仲舒后裔,也被尊为“大通师”。 正是由于这些高僧住持,才使“名蓝有光”,受到宋王朝的重视,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赐慧日永明院为“寿宁禅院”,并重加修葺。
净慈寺相关典故
翌年(978年),吴越王钱弘俶听从延寿禅师遗嘱,“上表入宋,尽献十三州之地”。后人评钱弘俶之举时称:“重民轻土,舍别归总,用师之劝谕也“(《大明统志》)。由此,朝廷对净慈寺格外青眼相待。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曾特赐寿宁禅院铜毗卢迦佛像等。从此,诸多达官名流纷纷与佛门弟子结为方外之交。
延寿禅师所著《心赋》由吴越王钱弘俶之子钱惟善撰序。延寿弟子法涌在校《宗镜录》时,就由尚书郎中杨杰为序。历代杭郡州官大多与寿宁院僧人往来莫逆,互相唱和,参佛论经,甚至蹉商政事。如雷峰慧才法师逝世后,时为杭州知府的赵抃(即赵阅道)在寿宁禅院见其壁间画像,不禁黯然神伤,他题诗云:
白鹤丛林古梵宫,壁间留像见真风。
忆师去岁雷峰别,只似南柯一梦中。
圆照宗本原在苏州住持瑞光寺,经杭州二任郡守陈襄、苏轼相邀,最后经上疏奏准才来杭住持寿宁院。苏轼治杭时,对佛门好友至为关切,曾抱病探访圆照宗本,并和大通善本长老,楚明宝印(后为该寺十三代住持)、法涌(延寿弟子)、臻谦(即梵臻法师)等“参请最契”,还常在一起商谈竣湖救荒善策。他曾请法涌进京“继扬宗法”。熙宁五年(1072年),臻谦由朝廷诏命居寿宁院,苏轼“以师敬事之”,相交甚厚;苏轼元祐时第二次来杭任知州,闻臻谦已逝,不胜伤感。在《东坡志林》中,苏轼对这些僧人都各有评价,对圆照特别推崇,称其为“志行若卓,教法通洽,昼夜行道二十余年,自辨才归寂,道俗皆宗之”。所说之辨才,即上天竺寺住持元净,也是寿宁院第十八代住持。他和赵抃、苏轼以及诗僧道潜(即参寥子)等均曾反对王安石变法,受过牵连和迫害。
净慈寺寺内住持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圆照宗本住持该寺,时属岁旱,湖水尽涸,寺西有甘泉,据传泉内有“金色鲤鱼游焉”,于是凿泉为井,寺众千余,饮之不竭,故名“圆照井“。同时寿宁禅院经多次营建修缮,规模不断扩大,还在寺前经募化集万人开凿水池,名“万工池”,以备汲水灭火之用。明时因盛行净土,提倡行善放生,该池改为“放生池”当时的寿宁院号称“南山之冠”。
宋人陈尧佐赞寿宁院云:
附郭山光峭若悬,倚空楼阁白云颠。
孤轩半出青松杪,灏气疑游碧汉边。
元丰元年(1078年),净慈寺雷峰慧才法师在灵芝、元照等寺授菩萨戒,据称曾见观音像放光,朝廷命僧人法真、守一为此撰《证戒尘记》,由米芾书记,辨才(元净)立石于寺中。此时,辨才于苏轼离杭后已迁往南屏净慈寺。
宋徽宗赵佶即位之初,也曾笼络各地高僧,曾诏告天下,凡“为众师法”的有名德僧可奏请赐谥师号和封赠。但至北宋末年,道士林灵素以方术得宋徽宗宠信,奉行排佛崇道,寿宁禅院为宋徽宗占为香火院。北宋末,方腊起义中烧庙,湖寺尽毁,唯寿宁院独存。
宋室南渡,建都临安(杭州)。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赵构下旨敕改寿宁院为“净慈禅寺”。不久寺毁,宋高宗又亲临察看,然后下诏命湖州佛智寺道容来杭,由其聚集工匠,主持重建殿宇,五年而成。其功业卓著者为依据《涅盘经》塑五百罗汉,置田字殿。
净慈寺罗汉佛像
道容在净慈寺先塑十六应真像,再塑五百罗汉,据说塑像都出一僧之手,而仪貌各异,神气如生,像塑成而僧化去;所建田字殿,将五百罗汉分四层背座,尊尊异形,位置曲折,屈指多迷,为一大奇观。道容建田字殿为江南佛寺之首创,田字形平面既能供奉众罗汉像,且都面向信众,采光较好,便于参拜礼佛,这是佛教中的特殊建筑。节度使曹勋为此撰记称该寺重建后,“金碧辉煌,华梵绚丽,行都道场之盛,特冠诸山”。绍兴九年(1139年),宋高宗大赦天下,为表示奉祀宋徽宗,特将净慈禅寺改名为“报恩光孝禅寺”,并将惠照寺并入。绍兴十九年(1149年)十月,又改称为“净慈报恩光孝禅寺”(简称净慈寺),诏命道容住持该寺,并赐予经藏。继道容住持净慈寺的肯堂彦充曾师事庐山东林寺僧颜,学净土法门。杭州名僧痴绝道冲、无准师范等均师从肯堂学法,得以传承。
南宋时净慈寺几经毁建。淳熙十四年(1187年),朝廷起用退谷义云禅师,命其在净慈寺说法并主持寺务,杭城士民都很崇敬,爱国诗人陆游赞他为“才能绝人”。一日,退谷义云率众僧入城,当晚火起,净慈寺尽毁,据陆游《净慈退谷义云禅师塔铭》所记:是夕寺焚无遗宇,比师归,独山门岿然瓦砾中,师不动容曰,成坏相寻,亦岂有常今日之坏,安知不为四众作福之地哉。
净慈寺重修扩建
所谓“成坏相寻”,为佛教法眼宗“六相”教义,意指“成”和“坏”是常常互相转换变化的,类老子所说“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宋孝宗闻悉后,立即出内帑库金重建净慈寺。重建后的净慈寺“广殿邃庑,崇闳杰阁”,比前更加宏伟,宋孝宗亲临察看并手书“慧日阁”额。嘉泰四年(1204年),净慈寺又毁,住持德辉禅师随火焚化,由郡守奏请赐金重建。时道济(即民间传说中的济公)依德辉为师,并为该寺书访,由他参与募化,再建寺院。,嘉定三年(1210),少林妙崧奉旨住持该寺十二年,他效永明大师,常上山坐禅修持,并曾重新整修,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重建,翰林程珌记文称该寺:
湿红映地,飞翠侵霄,檐转鸾翎,阶排雁齿。星垂珠网,宝殿洞乎琉璃;日耀璇题,金椽耸乎玳瑁。
净慈寺景观布局
这次重建后的净慈寺,“寺故宏大,显于湖山”,可谓壮观之极。为此,妙崧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奉召入内廷说法,宋宁宗赐予紫衣并封号“佛行禅师”,下旨为妙崧建“泰宁庄”。
南宋嘉定年间,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如净曾两度来杭住净慈寺。如净原在雪窦寺出家,从智鉴学法,为杭州高僧歇清了再传弟子,他浪迹江湖二十余年,于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受法,住持建康清凉寺,后迁台州瑞岩净土寺、杭州净慈寺,又转定海瑞岩寺,再住净慈寺,于宝庆元年(1225年)住天童寺。如净参学临济,得法于曹洞,成为一代宗匠。日本僧人永平道元最后得如净授法,回国后创曹洞宗,奉如净为日本曹洞宗祖师。如净圆寂后归葬南屏,净慈寺仍保留有如净墓塔,被日僧奉为祖塔。
净慈寺规模
嘉定年间,朝廷品第江南诸寺,净慈寺以“闳胜甲于湖山”列为禅宗五山之一。并以“南屏晚钟”称胜湖上。当时该寺中心五层主殿,两旁“配有偏殿,各类阁、堂、轩、楼等三十三座,寺僧达数千人。
宋理宗当政,对佛教十分信奉。嘉熙四年(1244年),荆湖总臣竟奏请朝廷下旨,着令僧道都要买紫衣和师号,有师号才能住持佛寺。时笑翁妙堪住持净慈寺,他上书反对说:如果这样,那么有千金的人都可“主法”,则“吾道殆矣”,平息了这场争论。淳祐九年(1249年),名僧无准师范住持净慈寺时,宋理宗曾于修政殿召对。无准师范奏对既详情,又明了,使宋理宗深为感动,赐予金襕衣;第二天又宣他在慈明殿垂帘问政,无准师范直言奏称:“法要示陈,参政贵谊,奏云简明直截。才有补圣治”。宋理宗十分赞赏,赐以金帛,并封号为“佛鉴大师”。翌年(1250年),宋理宗命净慈寺建千佛阁,并亲书“华严法界正遍知阁”八字。当时寺内庑壁由名师钟鼎、丁清溪绘有五十三参像,规模与灵隐寺相仿,“北有灵隐,南有净慈”由此而出。南宋后期,日僧纷纷入宋求法。日僧无关普门(日本“圣一国师”圆尔辩圆弟子)、寒山义尹、南浦诏明等先后来杭在净慈寺从断桥、义远、虚堂等禅师学法。这些日僧在杭长期修学,均得要旨,学有成就,回国后均成为日本禅宗巨匠。
直至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末年,他还赐田净慈寺,并命建毗卢阁。
元初,“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原奉蒙藏密宗(喇嘛教),对佛教禅宗不予过问。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净慈寺火焚后,都由各代住持募化重建。经古田德垕、愚及至慧、方山文宝等禅师悉心筹划,先后修建了蒙堂、两库司、观音殿、大殿、罗汉殿、法堂、最后重建山门,才恢复了旧观。 对于异族统治,净慈寺一批名僧,大多采取消极抵制。元初,晦机元熙,为净慈寺书记,其兄唐元龄原系南宋临江通判,随文天祥起兵抗元而战死。当时,杨链真伽曾邀晦机元熙同去阿育王寺取舍利,他就托辞探母避往江西。元代王室对净慈寺第六十代住持千濑善庆(人称“濑翁”)大加封赏,除授以金襕衣外,并封号“慧光普照文明通辨禅师”。而千濑毫不动容,置之度外。住持本源善达还和住寺名僧及庵法师等相约“誓不历职”,在当时佛门弟子中形成了很大影响。
由于净慈寺是南宋评定的禅宗五山之一,故从元代中期开始,朝廷对该寺一些高僧采取怀柔政策,藉以安抚僧徒。几经邀请,晦机元熙于至大元年(1308年)重来杭州并请其住持净慈寺,入寺之日,中书省、宣政院大批官员曾俯伏迎请,竭尽尊礼;在晦机上堂说法时,参加的僧众数以千计,其中还有高丽、日本等国的佛徒。此后,朝廷对净慈寺历代高僧都常加封赏,如大辨希陵,因他是宋末净慈寺住持东叟促颖和石林行巩门下的内记和外记(都是书记),他在径山寺说法时,云峰法师就曾称他有“诸老遗风”,于是元世祖、元成宗、元仁宗三代皇帝都有封赏,前后封号就有佛鉴、大圜、慧照。原叟行端亦因他是宋末石林行巩门下弟子,除元成宗赐号“慧文”外,元仁宗又赐号“普照师”。高峰原妙、中峰明本等都是当时住净慈寺的名僧,他们先后上西天目山,元仁宗、元英宗、元文宗三代帝王对中峰也都有封赠,并赐号“智觉”,中峰均回避拒受。圆寂后又追谥“普应国师”。其他如悦堂、会堂、孤峰等名僧也都受过朝廷封赏,分别封号为慧通、普济、圆明定慧。而石屋清珙以“清苦自守”闻名,断绝外缘,但元至正年间,朝廷也“降香币以旌”,皇后亲赐金衲衣。其实,朝廷封赏所费财力甚微,对佛门弟子却起到了一定安抚作用。此时杭城佛教重心已转移西天目山。当时人称“净慈三峰”的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孤峰明德都是名闻南宋京师的高僧,都先后离开净慈寺,对朝廷远而避之,千岩元长等都追随高峰、中峰转入浙西山区修持弘法,孤峰则离杭游历名山,不再返回。为显示朝廷崇佛,一批大臣仿效前朝遗风都纷纷与佛门结方外交,并采取护教措施。如浙江行省的达识贴木尔丞相和康里公丞相都与净慈寺的平山处林、愚庵智及、清远怀渭等禅师常有来往,互通信函。愚庵智及就由达识贴木尔推举为净慈寺住持;平山处林于元后期至元五年(1339年)由枢密使高纳麟推荐并由元惠宗下诏命其住持净慈寺。平山在朝廷支持下重建殿堂,修饰罗汉堂群像,“尊而祖堂、幽而三塔,凡所宜有,焕然一新”,而他不论冬夏,布衲一领,受人尊敬,一时“学徒云集,动以万指”。而平山处林将归寂前还不忘“肩舆入城别丞相”。千濑上堂说法,元仁宗就亲下玺书表彰护教。悦堂颜明在南屏设四大道场,树大法幢弘法,“名闻京国”,“藩王大臣无不函香问道,黑白骏奔,如众归市”,而元帝也遣使者“再下玺书护其教”,可谓盛况空前。
参禅语录
元代统治近百年,净慈寺研习佛学之风逐渐衰微。徐玉冈蒙润著有《四教仪集》为台宗学徒入门之书,千濑善庆遗有《扶宗显正论》外,即使被当时名流称颂学行甚高,“奇采烂然”,曾受元文宗封为三品官阶的笑隐大欣和为元代学者宋濂等尊崇的悦堂颜明等名僧都没有遗世之作。
元代后期,佛门风行参禅语录,大多名僧都以问法参佛时论述的言论编辑成语录,如平山有《四会法语录》大辨、石屋、高峰等都有以自己法号命名的《语录》,成为有别于历朝的一代佛门文风。另一方面,净慈寺在元代后期的寺规礼仪也有所废驰。据挂单僧恕中无愠所见:元泰定初(1324年),净慈寺寺规严肃,上堂僧人五百多人,不准围炉闲谈,不准检阅外书(指佛教经典以外书籍),不准外人随便出入;恕中在阅读《庄子》时曾受到严厉斥责。但二十年后(约于元至元年间)他再度到净慈寺时,但见“人员丛杂”、“寮舍围炉”、“抚琴奕棋”,却很少有寺僧研习功课。反映了元代汉地佛教的衰落现象。
再次兴盛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竭力倡导佛教,整顿佛门,净慈寺等名刹高僧也都开始致力于重振佛门宗风,杭州佛教再次兴盛。
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于开国伊始,在金陵(明代京城、今南京)钟山天界寺举行“无遮大会”,招揽佛门弟子,两浙名僧都参加了这次大会,净慈寺愚庵智及名列榜首,但他自称老病,未能参加大会和奏对。于“无遮大会”第二年(1372年),明太祖又于金陵蒋山寺举行“广荐法会”,命各地举荐高僧集会点校藏经,净慈寺由清远怀渭、逆川智顺两代住持参加,逆川还升座说法,明太祖亲临加以慰问。在此同时,明太祖曾下旨召中天竺名僧季潭宗泐赴京封为左善世师,但宗泐对明王朝限佛等措施颇具戒心,于是急流勇退,辞官返杭住持净慈寺,由此开罪朝廷。当时,由于元末兵乱,净慈寺寺宇破败,宗泐只能倾其筐箧筹资修葺,而朝廷不予置理。宗泐与工匠商议动工时,忽然寺监又涉讼累及宗泐,被迫将修寺集资代偿,从此无力修缮。最后,宗泐也和愚庵智及一样,被朝廷迁往外地终老。
洪武七年(1374年)朝廷决定举荐“耆硕名僧”住持江南名刹,先后命中竺无旨可授(号休庵)和德隐普仁住持净慈寺,他们都以净土法门为佛事,弘扬延寿、圆照“净土之业”。德隐在奉旨继净慈寺法席入院时讲法,日夜环听者达万人,都表叹服。洪武十一年(1378年)由同庵易简主净慈寺,他募化集资,聚铜二万余斤,葺殿治钟,栽竹植松,不数年寺宇为之一新。史称“两山阒寂之秋,独南屏成此宏伟”。为此,明太祖封其为僧录司左善世师,奉旨清理全国寺僧,征集高僧住金陵善世院。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寺毁,由祖芳道联募化重建,使殿宇堂室金碧交辉,深受赞赏。
明成祖永乐初期,朝廷篡修《永乐大典》,净慈寺祖芳道联和希古师颐都奉诏参加了修典。永乐四年(1406年)征召祖芳为“释教总裁”,他博通经典,纂集有方。明成祖重其声望,命他到各地名刹征集古代文物彝器归朝,得朝廷封赏;藏典校定后,又赐佛像等物。翌年,礼部奏请命祖芳赴五台山大祐国寺,祖芳宣称“吾世缘殆尽”,三日后趺坐而化,朝廷对此甚为惊奇,命工部备龛由僧录司奉灵骨归葬南屏,礼仪隆盛,礼部尚书胡濙盛赞祖芳,称其:
笃意禅学,废寝忘食,用志精专,由是智藏豁开,词源涌出,随机问答,辩若悬河,同袍无出其右者。
在修典中,希古师颐也曾居第一座,至永乐十六年(1418年)住持净慈寺;他开堂阐法时,佛徒甚多,时称“灵山再会”,很得人心。明永乐年间,因杭州高僧道衍(即姚广孝)助燕王靖难复国有功,明成祖即位后封其为上柱国,太子少师荣国公,道衍虽居高位,仍不忘禅事,上朝冠带,下朝僧服,佛学著述甚多,并常来杭州各寺参佛,特别与净慈寺止庵德祥,祖芳道联等均为同参佛友,对杭州市佛教发展也很有影响。
永乐年间,净慈寺曾有一件历史疑案,始终没有定论。明惠帝朱允炆因年号“建文”,故也称“建文帝”,当燕王朱棣率靖难军进军金陵时,建文帝就不知下落,或说已死,或说出逃。至永乐四年(1406年),朝廷闻知净慈寺有僧在篡修文典,即征其为“释教总裁”,迁住五台,而此僧却悄然隐遁不知去向,后人传说此僧即隐匿于净慈寺的建文帝,并有其画像为证。此说虽不足信,但杭州名僧溥洽(时已征召为右僧录司)却因此涉嫌助建文帝国出逃,先后系狱十五年。
明正统年间,朝廷认为自设善世院后,在该院阐佛弘法的大多出自净慈寺高僧,于是明英宗于正统十年(1445年)二月十五日下旨,将《大藏金经》(共四龛)赐藏净慈寺,并颁有《护藏敕》称:
恭成皇曾祖考之志刊印大藏经典,颁行天下,用广流传。慈以一藏安置浙江杭州府净慈禅寺,永充供养,听所在僧官僧徒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馨,下与生民祈福,务须敬奉守护,不许纵容闲杂之人私借观玩,轻慢亵渎,致有损坏遗失。敢有违者,必究治之。
自此佛门修学之风又盛。景泰二年(1451年)寺僧南宗广衍特在雷峰塔旁临湖建藕花居,作为归老退居别业,林亭幽雅,夏荷飘香,他长期在此研修佛学大典。成化十年(1474年),住持古渊智源,“倡新寺宇,开堂说法,四方僧衲,奔集参请”,常有数百人来此听法,并修葺殿堂,弘扬净慈宗风。时人赞称:“自五代(道)潜、(延)寿两师而下,至师(智源)百代相继,法席益盛。住持得人,是不特有功山门,实有功《宗镜录》者”。
明代后期,海盗倭寇屡屡侵扰,饥荒连年,致使寺庙不宁。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553-1555年),岛夷连结倭寇自海盐登陆侵犯杭城,时浙江按察御史胡宗宪统率军民出城拒敌,在湖墅一带战死数千人,又调集广西、山东、湖广和浙江括苍山区精兵万余人,屯兵于临湖大刹,净慈寺驻兵三千人,此时寺庙成为兵营,僧徒窜伏林莽。倭寇围城时,巡抚李天宠下令废寺庙大钟溶为兵器,又恐寺庙屯驻倭寇,准备烧毁沿湖佛寺。当时净慈寺住持了然道富头顶“敕建净慈禅寺”匾额,泣跪于辕门,几经哀求才幸免烧毁,而昭庆等寺已成灰烬。如此戎马纷纭,征鼓喧杂几十年,才得平息,而南屏乔松修竹全被砍伐,寺宇破败不堪。遂后又遇连年饥荒,特别是万历十六年(1588年)时,杭城大荒,米价昂贵,杭城市民在上竺挖“观音土”和树皮充饥,“树无完肤”,饿殍难以数计,当时内监孙隆出资命净慈寺施粥赈济灾民,日施粥米十石,经六月至八月的赈灾,杭城有半数市民得以生存。
万历十七年(1589年),司礼监孙隆奉明神宗之命将皇太后亲手绘制,皇帝御题赞辞的“瑞莲观音大士像”赐净慈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孙隆又以净慈寺位居禅院五山,奏准将《大藏经》安放该寺。
净慈寺寺内对联
清初康、乾之治,对杭州寺庙倍加重视,两代帝王南巡,必到寺院遍访。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玄烨曾亲临净慈寺;三十三年(1694年)以御书《金刚经》一卷赐净慈寺;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玄烨再次到净慈寺,改“净慈报恩禅寺”为“净慈禅寺”,由康熙手书“净慈寺”寺额和“西峰”两字,并书对联云:
云开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康熙还题《南屏晓钟》、《由净慈寺经南屏诸山》等诗。雍正、乾隆间,朝廷对净慈寺屡有封赏,曾赐赠智觉(延寿)禅师法像、画轴、菩萨碑图等。
雍正十一年(1733年)四月六日,清世宗胤祯下谕:
佛教自达摩西来,阐扬宗旨,济拔群迷,利益众生,福田慧果,曹溪以下,代不乏人,朕留心内典,深明此事。历古来名僧言句,宋初永明延寿智觉禅师实为出类拔萃,其所著惟《心诀》、《心赋》、《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等书,实皆宗教合一之论,与后学参证禅徒大有裨益。朕亲加选录,刊刻颁示天下丛林,禅师可谓曹溪以后善知识中杰出之人,着加封妙圆正修智觉禅师。因念师生宋时,居杭之慧日,开堂说法,其寺为今之净慈,今寺内僧徒未知仍旧供养禅师法相与否,承其支派者何人,着地方官并行详查;如香火已废,着为庄严法相,令僧徒朝夕瞻礼,香灯供养;其支派如已无人,着具摺奏闻,朕酌量择人承嗣。其塔院何处,亦着查明修理。夫三教一贯之理,朕已别降谕旨,深切开示,谅僧俗人等必已灼然无疑。朕今此举,与褒录先贤之典,非有二义。尔督抚率该地方官敬谨遵行。特谕,钦此。
由于雍正朝对永明大师的褒扬,香山碧云寺五百罗汉殿正中仍供奉永明延寿铜像。
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历南巡时曾为净慈寺手书“正法眼藏”、“敕建净慈禅寺”等殿额和门额,此后曾五临该寺吟诗题吟,仍将“南屏晓钟”改为“南屏晚钟”,并拨库银重修寺宇,时人熊学鹏撰《净慈禅寺重修碑记》称,重修后的净慈寺“重轩广墀,崇宏坚固,旁及偏厢,夹道楼阁堂亭,金碧丹绿,无不聿新”。
明清时,杭州曾以净慈寺为主,形成南山香火。每年正月六日为“定光(即燃灯佛)诞辰”,杭城男女倾城出游,成为旧时风俗,俗称“赛爆竹”,游人取道净慈寺至法相寺进香,“沿途张筵,笙歌杂奏”,多以爆竹相互斗放。每遇除夕,则官府设筵寺中燃放焰火,全城男女来观者摩肩接踵,不下数万人,昭庆、灵隐、三竺都如此,而净慈寺尤甚。常有无赖子在人丛中放肆喧扰,甚至挤死香客,祸及寺僧。若省城官员来寺则需索酒食,寺中主持要撞钟率众迎来送往,俯伏道旁,稍有疏忽,常受凌辱,寺僧无法安于禅法。后人称之为“末法陵迟,教微僧弱”。意为此时佛法已经衰颓,佛教已陷入微弱的境地。
自清初后,随着国事衰落,净慈寺一直由寺僧募化自理,禅风不振,长期来并无起色。
新中国成立,净慈寺在 1955 年进行大修,寺庙更显庄严瑰丽。文革中寺庙遭到破坏。 1985 随着宗教改革的落实,净慈寺逐步得到恢复。
改名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改名为“净慈禅寺”,由玄烨亲书寺额。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历南巡时,又亲书“敕建净慈禅寺”寺额,为僧众仰慕的东南古刹。千百年来,沧海桑田,寺塔相继刻废圮,净慈寺亦屡毁屡建,成为南山孤寺。上世纪八十年代得海内外佛徒信众襄助,重修寺宇,再悬洪钟,净慈寺焕然一新,又开始为湖山增辉添色。
净慈寺历代名僧
开山始祖 道潜 蒲津人,宋建隆二年九月十八日示寂
第一代 冲元延寿 余杭人,宋开宝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示寂
第二代 通辨道鸿
第三代 洪寿 与延寿同为德韶弟子
第四代 圆照宗本 无锡人,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示寂,寿八十
第五代 大通善本 颖人,大观三年十二月甲子示寂,寿七十五
第六代 道坚
第七代 永程
第八代 佛智道容 湖州人,原湖州佛智寺住持。
第九代 肯堂彦充 于潜人,曾师事庐山东林寺僧颜,并于天目从义堪学法得度
第十代 佛智端裕 会稽人,后住灵隐,南宋绍兴二十年十月十八日示寂
第十一代 水庵师一 婺州人
第十二代 自得慧晖 会稽人,南宋淳熙十年仲冬二十九日逝
第十三代 楚明宝印 百粤人
第十四代 道端
第十五代 普照象 越州山阴水
第十六代 混源昙密 天台人
第十七代 月堂道昌 湖州人,南宋绍兴二十二年主径山,不久转主净慈,乾道七年一月二十日圆寂,寿八十二
第十八代 元净 于潜人,北宋元祐六年九月一日示寂
第十九代 法真守一 江阴人
第二十代 德辉 嘉泰初住净慈四年,寺毁随火化去
第二十一代 晦翁悟明 福州人
第二十二代 隐之重显 遂宁人,曾住灵隐,雪窦,皇祐四年七月七日寂
第二十三代 木庵安永 闽县人
第二十四代 普照明
第二十五代 退谷义云 宋淳熙十四年住持净慈寺
第二十六代 石桥可宣 蜀嘉州人,迁径山,于二月十三日逝
第二十七代 谷源道举
第二十八代 孤云权
第二十九代 少林妙崧 建宁人,南宋嘉定十四年迁径山于二月二十二日逝
第三十代 中庵皎
第三十一代 倚松如壁 苏州人
第三十二代 潜庵慧光
第三十三代 石田法熏 眉山人,曾住灵隐,南宋淳祐四年三月示寂,寿七十五
第三十四代 笑翁妙堪 慈溪人,由灵隐迁往净慈寺,寿七十二
第三十五代 大用必才
第三十六代 灭翁文礼 临安人,寿八十四
第三十七代 敬叟居简 潼川人,淳祐元年四月三日示寂,寿八十三
第三十八代 大川普济 明州人
第三十九代 无极观
第四十代 偃溪广闻 福建闽候人,后迁径山,景定四年六月十四日示寂,寿七十五
第四十一代 荆叟如珏 婺州人,后迁径山,十二月初十逝
第四十二代 断桥妙伦 天台黄岩人
第四十三代 介石明
第四十四代 简翁敬
第四十五代 淮海原肇 通州人,先后住育王、灵隐、净慈,后迁径山,六月初 十逝
第四十六代 虚堂智愚 四明人,后迁径山,十一月初八逝
第四十七代 石帆衍
第四十八代 东叟仲颖 宋末高僧
第四十九代 香山远
第五十代 石林行巩 宋末高僧
第五十一代 清溪源
第五十二代 无文义传
第五十三代 古田德垕
第五十四代 愚极至慧
第五十五代 方山文宝
第五十六代 本源善达 仙居人
第五十七代 雪庭正传
第五十八代 晦机元熙 豫章人,后迁径山元延祐六年闰八月十七日化去,寿八十二
第五十九代 东屿德海
第六十代 千濑善庆 严陵人,元至元四年八月三日化去,寿七十九
第六十一代 灵石芝
第六十二代 石湖渼
第六十三代 日溪泳
第六十四代 樵隐逸
第六十五代 天岩吉
第六十六代 平山处林 仁和人,元至正二十一年五月一日化去,寿八十三
第六十七代 愚庵智及 吴县人,明洪武十五年九月四日化去
第六十八代 悦堂颜明 明州人,后住径山
第六十九代 孤峰明德 昌国人,明洪武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化
第七十代 用童俊
第七十一代 清远怀渭 号竹庵,南昌人,洪武八年十二月逝
第七十二代 逆川智顺 瑞安人
第七十三代 南州藻
第七十四代 孚中怀信 奉化人,明永乐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逝,寿七十八
第七十五代 愚溪智
第七十六代 无旨可授 号休庵,临海人
第七十七代 德隐普仁 兰溪人
第七十八代 同庵夷简
第七十九代 德祥止庵 仁和人,后住径山,明洪武二十七年十月十三日寂,寿六十三
第八十代 仲邠岐
第八十一代 祖芳道联 别号拙逸叟,鄞县人,明永乐七年七月初三逝
第八十二代 一源纯
第八十三代 无碍心
第八十四代 希古师颐 字简庵,号佛鉴,嘉兴人,洪武五年十月四日逝
第八十五代 节庵礼
第八十六代 鼎庵
第八十七代 觉庵宗妙 钱塘人,明正统八年七月十二日寂
第八十八代 照庵宗静 杭州人,明正统十二年逝
第八十九代 大章如圭 前主中天竺,正统间主净慈寺
第九十代 南宗广衍 明景泰三年主净慈寺,天顺七年正月四日逝
第九十一代 玉冈蒙润 海盐人,元泰定元年十二月六日逝,寿六十八
第九十二代 元宝洪
第九十三代 乾宝真
第九十四代 别宗演 明天顺四年主净慈寺
第九十五代 遗庵壁
第九十六代 云轩津
第九十七代 道初义
第九十八代 晓堂晟
第九十九代 秀峰玉
第一百代 古渊智源 仁和人,明成化十年主该寺。
第一百零一代 大云道庆
第一百零二代 用仁文怀
第一百零三代 世英慧俊 仁和人
第一百零四代 无相德聚
第一百零五代 本清永迪 钱塘人
第一百零六代 大潮清涌 钱塘人,明嘉靖二十七年住净慈寺
第一百零七代 了然道富 钱塘人,明嘉靖三十二年住净慈寺
第一百零八代 无碍道通 钱塘人,前住下天竺,嘉靖三十八年住净慈寺
第一百零九代 我云德隆 仁和人,明正德十一年住净慈寺
第一百十代 莲洲圆昆 钱塘人
第一百十一代 竹泉道钦 海宁人
第一百十二代 芜洲圆仑 钱塘人
第一百十三代 心谷圆澄 仁和人
第一百十四代 镜莲如纲 桐乡人
第一百十五代 心源圆清 仁和人,明万历二十三年住净慈寺
第一百十六代 文英 嘉兴人,明万历四十三年春逝
第一百十七代 性莲 嘉兴人,文英之弟
第一百十八代 明广 钱塘人
第一百十九代 云谷圆岳 湖州人
第一百二十代 云溪真玺 钱塘人
第一百二十一代 口庵真宗 钱塘人
第一百二十二代 毅庵辨才 海宁人
第一百二十三代 静庵清杰 萧山人
第一百二十四代 云滨真琇 山阴人,明万历四十三年住净慈寺
第一百二十五代 文宇真濬 钱塘人
第一百二十六代 翠峰明庙 钱塘人,万历四十七年入院后住净慈寺
第一百二十七代 西宗静方 钱塘人,明天启元年入院后住净慈寺
第一百二十八代 简庵如贵 仁和人,天启六年入院后住净慈寺
第一百二十九代 见初性恒 仁和人,崇祯元年入院后住净慈寺
第一百三十代 慈庵如仁 归安人,崇祯二年入院
第一百三十一代 切若海澜 钱塘人,崇祯四年入院
第一百三十二代 印涵道尊 钱塘人,崇祯十一年建宏法堂
第一百三十三代 戒香德馨 仁和人,崇祯十三年入院
第一百三十四代 净元照珠 仁和人,清初入院
第一百三十五代 般舟海航 钱塘人,清顺治六年造祖师殿
第一百三十六代 际涯如琏 武康人
第一百三十七代 无生正愿 钱塘人,清康熙三十一年入院
第一百三十八代 惟一然许 仁和人
第一百三十九代 在焉临俨 桐乡人,清康熙五十九年建应真殿
元代高僧原妙、中锋明本和孤峰明德皆出于净慈,时谓“净慈三峰”。净寺历代高僧辈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当首推永明延寿、济公活佛和如净禅师。
净慈寺相关诗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净慈寺考古发现
为落实国家文物局关于净慈寺改复建工程设计方案考古前置的审查意见,了解该项目地下蕴藏文物的分布和保存状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建净慈寺遗址考古队,于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对净慈寺改复建工程地块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次考古发掘区域位于净慈寺的西南部,东临净慈寺观音殿和演法堂。由A、B两个区域组成,均发现了五代至宋的建筑遗迹。出土陶瓷器、建筑构件等标本650余件。
最为重要的是在A区发现的以八边形夯土台基为中心的大型建筑遗迹(编号JZ3)。该遗迹规模宏大,结构清晰,保存状况较好。
整体呈长方形,坐南面北,方向北偏西7°,由八边形夯土台基、天井、连廊、踏步、散水、排水沟等组成。
八边形夯土台基位于天井中心,将天井分割成四个面积相等的直角梯形。北侧设踏步,南侧与大型夯土台基相连,形成该组建筑的中轴线。天井东西两侧以廊庑合围,西侧廊庑以西发现厢房遗址,整体布局错落有致。
根据地层和文献研究推测,该组建筑遗址与净慈寺的“应真殿”(又称五百罗汉堂),有密切的关系。
本次发掘为了解净慈寺不同时期的主要建筑的特点、营造手法、规模和形制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对于研究古代寺院建筑和“五山十刹”建筑形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杭州名菜馆《皇饭儿酒楼》
杭州王润兴酒楼和皇饭儿酒楼是两家特色餐饮姐妹店,分别位于中山中路71-75号和高银街53号。两家百年老字号店,经营面积均在500-600平方左右,酒楼装修别致典雅,具有浓郁的古色古香......
兴业银行旧址 - 历史遗迹
浙江兴业银行旧址,位于上城区中山中路261号,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修建沪杭铁路总理汤寿潜等发起创办浙江铁路公司,自办沪杭甬铁路,次年10月公司附设铁路银行。......
白塔公园风景美图
杭州白塔公园是西湖文化遗产的实证,是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端点,还是108年前杭城第一条铁路的始发站所在。......
都锦生织锦博物馆
杭州都锦生织锦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专题织锦博物馆,也是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杭州市首批“国际旅游访问点”,该馆以近千件实物和图片,详尽地介绍了我国传统织锦二千余年......
浴鹄湾
文献记载,赤山水曲为浴鹄湾。2003年整治修复的浴鹄湾景区,东靠杨公堤,西临三台山路,北至乌龟潭景区,南到虎跑路。湖面聚散开合,岸线曲折有致,经濬源桥及花港公园内水港与......
浙窑陶艺公园
浙窑陶艺公园位于拱墅区石祥船坞内,园区环境秉承了石祥船坞的工业遗存特色与风貌,七座建筑有机相连,简练的建筑元素。......
印象西湖
新版印象西湖演出创排历经了一年的时间,秉承服务于“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G20杭州峰会主题,同时体现“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的要求,是......
法镜寺
法镜寺是“天竺三寺”中的下天竺寺,在天竺三寺中,法喜寺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是杭州唯一之女众寺院。......
私人杭州城市两日游
欢迎来到杭州!从机场或或核战到六和塔,站在钱塘江边的山顶上一览江边风景。午餐自己安排,之后去杭州工艺美术馆。你不仅可以在那里欣赏到大量的丝绸阳伞、丝绸织物、竹纸、......
莲子土鸡煲
莲子土鸡煲是福建一道以土鸡、里叶白莲子为原料的菜品。......
天泽楼
天泽楼位于杭州花圃东北。楼名取自天泽庙。天泽庙始建于宋代以前,原为祭祀五代吴越时履泰将军(姓孙,名显忠,钱唐人)的祠庙。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临安知府赵与懽在此......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位于湖心小岛上的博物馆,主要展出了跨湖桥文化相关的物品。八千年前,海水倒灌形成了堰塞湖古湘湖,史前人类为了生存,学会了制舟、捕鱼。......
中国水利博物馆
中国水利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钱塘江围垦区,采用“塔馆合一”的建筑创意,建筑总高128.9米,共设11层,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
张小泉剪刀博物馆
张小泉剪刀博物馆位于大关路33号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内,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于1993年建成,共有展品780余件。......
栗子冬菇
“栗子冬菇”集“干果之王”的粟子和“山珍”佳品冬菇于一馔。栗子果实粉糯,冬菇肉质嫩滑,一菜两味,配以绿色蔬菜,色彩分明,清爽美观,是1956年浙江省认定的36种杭州名菜之......
法相唐樟
景点中文名: 法相唐樟 地址: 六通宾馆西 开放时间: 全天 所属地区: 西湖风景名胜区 联系电话: 87963033 法相唐樟位于三台山东麓,原法相寺旁,树龄1000多年。是杭州地区见诸记载......